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的背景资料: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
  1.修订的《会计法》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财政部从2001年开始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1年以来,财政部发布:
  《基本规范(试行)》(2001)和涉及货币资金(2001)、采购与付款(2002)、销售与收款(2002)、工程项目(2003)、担保(2004)、对外投资(2004)的六个具体控制规范,同时印发了固定资产、存货、筹资、成本费用、预算等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3.《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
  2003年12月,审计署发布第5号令《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简称《准则》),提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其有效实施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4.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根据国务院的批示,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同时设立了由86名专家组成的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部控制的科研课题,为构建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了组织、技术和理论支持。
  5.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2008年6月28,五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6.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包括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财政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实施时间表:
  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结构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一个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和指引两个层次,其中指引又有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3种类型。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7章50条。

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点
  二、内部控制目标
  三、内部控制原则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点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特点:
  (1)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企业之中,并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
  (2)内部控制由企业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从企业负责人到各个业务分部、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直至企业每一个普通员工,都对实施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3)内部控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报告质量、资产管理水平和法律遵循能力。
  (4)内部控制能够向企业管理层实现前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管理层的逾越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每一个企业成功实现控制的目标。

  3.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可靠的信息报告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的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4.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该目标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
  该目标要求企业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努力做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
  关注:
  内部控制提供的保证程度为“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同时,还要求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适应性原则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的关系,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整个企业面临更大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